林連玉(馬來文/英文:Lim Lian Geok,1901/8/19-1985/12/18)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出生於中國福建永春,原名林採居。他堅持「民族平等,語言平等」的信念,致力於維護華文母語教育和積極爭取把華文列為馬來西亞官方語文之一。
早年的中國教育奠定了他良好的中國古文基礎。林連玉的教育是純中文的,具有「儒家思想和儒者姿態」。林連玉小時候在中國鄉下成長而少年在廈門度過,他當過學徒後就學集美師範學校。1924年以破記錄成績畢業於集美學校師範部文史地系,後受挽留在母校服務。1927年因中國時局動亂,學校被關閉來到南洋,他先後在霹靂州愛大華及印尼爪哇任抹阜任教。由於他喜歡在報章上發表言論,引起了荷蘭政府的猜忌,他當時趁這個機會離開到馬來亞巴生共和學校服務,而從此改名「連玉」。1935年,他在吉隆坡尊孔學校(後來改為尊孔獨中)任教一直到1961年8月被馬來西亞政府驅逐離校,同年,他被馬來西亞內政部通知將要褫奪他的公民權,其理由是:(1)故意歪曲與顛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計劃的激動對最高元首及聯合邦政府的不滿。(2)動機含有極端種族性質,以促成各民族間的惡感與仇視,可能造成動亂。他被迫展開一場歷時三年的法律鬥爭。1964年10月23日,林連玉的馬來西亞公民權正式被褫奪,從此被逼隱居。1985年12月18日逝於吉隆坡,被華文教育界譽為「族魂」。
影響和貢獻
(1935-1961)在吉隆坡尊孔學校任教一直到被馬來政府驅逐離校期間,致力於維護華文教育,主張民族、語言平等,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和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的成立。
1954年8月以教總名義提出列華語為官方語言之一;以教總名義向聯合國申訴,請求關注馬來和華人地位問題。同年11月與馬來公會會長陳禎祿聯手努力,使教育部要在華校開英文班,讓華校變英校的企圖不能得逞。
1950年代馬來亞獨立,林連玉跑在華社前頭,號召華社申請公民權,效忠馬來亞。在教育領域,他與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合作,接納「馬來(西)亞化」意識,但毫不含糊地抗拒「馬來化」的「國民教育」(即單元主義教育),從而成功地使華教轉型為公民教育,歷史功績昭著而明確,不可歪曲。林連玉最為可貴的地方,是將中華文化與本土國情相結合,創建了馬華文化的價值觀,即林連玉精神。
林連玉非常堅決反對1960年《拉曼達立報告書》,此報告書將受政府津貼之小學分為國民小學和國民型小學兩種。華小乃屬國民型小學,教學媒介語除了英文及馬來文兩科之外,皆是華語。中學也分為國民中學及國民型中學。受津貼的華文中學乃屬國民型中學。這類中學政府將繼續提供津貼,不過課程方面只有華文一科可用中文授課,其他科目則必須用當時的官方語文,即英文或馬來文教導;華文獨立中學政府將不給予津貼,但是這些華文獨中可以採用官方語文以外的華語作為教學媒介。
1960年11月5日林在全國華文中學董教代表會議上重申:「我們爭取的雖然是華文教育的地位,但是我們主張各民族平等卻是關係到國家的前途。我們願意看到祖國民族間和衷合作,共同建設,不願看到互相凌迫引起爭亂,種下未來的禍根,我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1984年1月30日就前教育部華文組視學官?敏璋女士的一篇有關讚譽林連玉和沈慕羽的文章,著文指出:「馬來西亞到現在還有華校繼續存在,不要忘記華校教總的功勞。」
心得
高三時上歷史課,聽到老師講述關於林連玉先生的故事,當時就非常敬佩他。他主張華人應該認同馬來西亞是自己家鄉,更要保存中華文化在海外生根的理想,他同時身體力行儒家的思想行為,努力爭取華人的地位和教育。在看有關林連玉先生的資料,發現除了林先生以外,仍有很多積極為華教努力的人,如果沒有他們,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可能就會漸漸的忘記自己原本的語言、文化。
參考資料
亞細安儒學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