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湄公河-東南半島最大、最重要的河川

湄公河-東南半島最大、最重要的河川


湄公河面臨的問題
湄公河,流經中南半島五個國家:寮國、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
最近一個新聞:
(泰國曼谷)中國大陸西南地區遭逢百年大旱,東南亞國家也陷入嚴重乾旱,菲律賓從去年11月以來沒有下過一場雨,泰國76省有52省列為旱災區,東南亞六國6500萬人口視為生命線的湄公河水位更降至20年來最低點。
http://124.197.225.33/phpadsnew/www/delivery/lg.php?bannerid=4053&campaignid=1080&zoneid=145&loc=1&referer=http%3A%2F%2Fwww.sinchew-i.com%2Fnode%2F145829%3Ftid%3D6&cb=5cd56eeaa7
發源中國青藏高原、流經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的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由於2009年雨季提前結束,加上雨季降雨量銳減,泰國境內某些河段的水位已降至僅30公分。<<星洲互動網>>
越南境內乾枯的湄公河<<大紀元>>
















某些外媒的說法:
專家指出是中國在上游建了為數眾多的水壩所導致。湄公河由於水位過低,農業、漁業以及飲用水供應都受到影響,不只船隻停航,更甚是導致某些物種瀕危(如湄公河的大鯰魚無法游至上游產卵),數千萬以捕魚和航運維生的民眾生活,以及湄公河()的生物環境皆受到嚴重衝擊。

正在蓄水的世界最高大壩——小灣大壩。聯合國環境計畫警告僅小灣
大壩就會降低湄公河水體質量和生物多樣性。這個大水壩可能有助於緩解中國的乾旱或者用於水力發電。但是一個如此浩大的區域被淹沒,所導致的這個區域生態系統的變化是不可計量的。




<mag.epochtimes.com>








中國的說法:由於湄公河處於中國瀾滄江的下游,於是該流域一些國家的民眾、媒體和學者,有意或無意把矛頭指向中國,聲稱中國在上游建的11座水壩斷流截水,才造成他們河水乾涸。但中國專家和該流域國家的官方機構都表示,湄公河幹流水位下降是由於2009年潮濕季節提前結束以及雨季降雨量太少,跟中國建水壩毫無關係。中國駐泰國大使館陳德海日前也出面澄清說,中國西南地區河流水位也處於50年來最低,同樣也是旱災受害者。湄公河委員會祕書處首席執行官傑裡─伯德325日發表聲明說:「根據目前的水量記錄,沒有證據表明上游的這些水壩導致了河流水量減少。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水壩,湄公河很可能在今年1月就會出現缺水問題。」<<參考:中國評論網>>

政府如何應對
       召開湄公河委員會系列峰會討論旱情,並發表<<湄公河委員會華欣宣言>>這一宣言以“滿足需要,保持平衡:面向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續開發”為主題,指出湄委會的任務是促進和協調水資源以及相關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發展,謀求國家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福利。宣言強調了湄委會與國際和地區夥伴之間的合作日益擴大,其中包括中國為應對當前區域性乾旱而向下游國家應急提供兩個水文站旱季水文資料。宣言對此表示感謝並希望這種合作能夠繼續。
  宣言認為,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開發壓力,湄委會在未來10年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宣言承諾湄委會將進一步合作,降低這一地區洪水對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減輕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並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和流域水電資源開發結合起來等。<<新華網>>

個人看法與感想
         關於湄公河乾旱此事,經瀏覽相關網頁後發覺,只要鍵入搜尋-「湄公河」,跳出來的,幾乎都是中國的網站,而內容皆是在駁斥外媒指責其在上建水壩阻斷水流一事,聲明的方式皆為引述某某單位的某某某說:今天這樣的局面完完全全是氣候因素,和水壩無關,更甚者宣稱,水壩不但不會造成乾旱,反而能調節水量,若非中國建的水壩,湄公河可能提早在1月便缺水… …
         但事實上會出現這樣論調的網頁,幾乎都只有中國的,其他的說法,有的就直指中國是罪魁禍首,有的則隱晦不明,忽略不談水壩,而坦承天氣對乾旱的影響,多半,這樣的說法會被引用於加強中國的立場。
         坦白說我覺得中國的說法只是自圓其說,擴大對自己有利的,縮小、遮掩甚至扭轉對自己不利的聲音。會有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行事比人強」的成見,而是在它的駁斥稿裡出現為數不少的不客觀的用語,像是:一些國家的民眾、媒體和學者,「有意或無意把矛頭指向中國」或是美聯社報道中所謂中國修建水壩對湄公河流域構成嚴重威脅的說法,顯然是一種「違反邏輯」的表述。(以上舉例部分括號為我認為過分主觀之處)由於令人有被強制灌輸作者個人想法、觀念、主張、立場的感覺不勝枚舉,略舉兩個為代表。<<節錄自北方網>>
           至於湄公河委會(以下簡稱湄委會)成員國要求中國提供瀾滄江水文氣象數據,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湄委會認為,同樣身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國家,彼此應該互相幫忙,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在此乾旱之前中國沒有提供的意思,而此次中國視他提供資料為好心幫忙的表現,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是令人作嘔的:“感謝中國及時提供的水文氣象數據”
           “在目前這個關鍵時刻,我們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特別要感謝中國及時提供的水文氣象數據”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素威日前在會見中國駐泰國大使管木時說。
中國不久前宣佈向湄公河委員會緊急提供上游的水文資料,每週一次。此舉受到有關國家的普遍歡迎。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有關專家指出,中國這一舉措能使他們提前預知旱情下一步發展趨勢,以便對當地一些可能受影響的老百姓採取救援行動。事實上,中國很早就開始與該地區有關國家分享有關資訊。<<節錄自中國台灣網>>
         不論是外媒的指責正確,還是中國的聲稱正確,就我個人的想法認為,乾旱和水壩難逃干係。雙方皆認為極端氣候是影響,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至於水壩的影響,我認為不能說完全是它的責任,但也絕不能說和它「毫無關係」,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乾旱的事實,現在該做的不應該是歸咎責任及口舌之爭。

參考資料: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38110&id=1&id2=




教育一    游捷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邊界上的首都-寮國永珍

  • 簡介
Vientiane(永珍或譯萬象)是全球少數坐落於國界上的首都之一,其與泰國僅有一水(湄公河)之隔。在寮語中發音為Wieng Chan的Vientiane,意義為檀香木之都(city of sandalwood),是因為早期盛產檀香木的緣故。目前人口約有20萬人,加上周邊人口則約有73萬人。當地的主要信仰則是佛教,四處可見林立的佛寺,當地甚至有個以佛像雕塑為主題的公園。

  • 歷史與現今政治局勢
西元一千年前因著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萬象人選擇在此定區,並越南,緬甸,暹羅和高棉人且發展成一個獨立繁榮的小社會。然而在十世紀期間,萬象多次失去了主權而分別受控於越南,緬甸,暹羅和高棉人。當高棉的征服 Ngum在十四世紀建立蘭珊王國時,重心並非於此。約莫於十六世紀中葉,政經中心才逐漸轉移到萬象。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法國殖民地時,萬象首次被命名為首都,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縱使之後被捲入了越南戰爭,得利於美國的援助,在避免了許多恐怖攻擊之虞,甚至因為軍人的駐紮造成了當地的繁榮。但是隨著戰爭的結束,美援枯竭,緊接著王室被推翻後,成為了蘇聯一份子直到1991年的崩潰。寮國政府因此決定對外開放以挽救其經濟,但時至今日其政治仍由共產黨統治。
  • 經濟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調查,寮國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十個國家之一,每年國民平均所得僅約美元三百二十元。全境皆以農業為其主要產業,永珍也不例外。但其較著名的特色莫過於獨特的傳統木雕手工藝品(尤其是佛像)以及因著廟宇之都美名所帶來的觀光收益。

  • 感想
一開始,自已對於這個名字其實是相當陌生的。但是從goole earth上俯瞰東南亞時,不知不覺就這個美麗的名字吸引了。永珍,永遠的珍寶。看著照片上清幽的景致,第一次得知它是寮國首都時 ,真的相當令人驚訝。永珍雖然是寮國最大的城市,但是從照片上仍然可以看出它依舊是個純樸的小鎮,所以有人稱許它為汲汲營營於發展中的東南亞的最後一塊淨土。雖然我沒有到過當地,但是從影片中那些溫暖迎人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永珍人發自內心的善良與好客。真摯希望這塊佛所庇佑之地,能夠如它的名字一般,永遠是那不受物質塵埃的珍寶。

資料來源:

企一甲   張令乙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強大的海上古王國─室利佛逝

        古王國室利佛逝位於今日東南亞的印尼群島上。

      《東南亞史》作者薩德賽為印尼群島上,古老的諸王國下了定義:「印尼群島出現兩種國家:基於海上貿易者,基於大規模農業生產以供消費與外銷者。
蘇門達臘東南部的斯里維扎雅〈室利佛逝〉屬於前者,大多數爪哇國家屬於後者,特別是位在爪哇中部與東部的火山與種植水稻的地區。」

        「蘇門達臘唯一優點是地理位置,因為它位在穿越麻六甲海峽的最短的航海線。爪哇的優點是位在許多島嶼的中央位置,接近並能控制島群的產品<特別是香料與檀香木>,能夠維持龐大人口,以及控制東西方之間穿越巽他的另一條貿易線。」

       「毫無疑問,在區域的歷史上,爪哇與蘇門達臘爭相控制麻六甲與巽他海峽的鬥爭一直持續進行。爪哇憑著自然條件的優勢,支配群島的時間比蘇門達臘久。另一方面,爪哇島上曾有許多王國興衰起伏的不幸經驗,其原因涉及人為因素<野心過大、王朝內部爭端>,也涉及大自然災難<地震與火山>。王朝變遷的循環與權力的迅速移轉,大都發生在中爪挖與東爪哇之間,這對於無助的人民必然造成相當的混亂與難以盡言的痛楚。」
--------------------------------------------------------------------------------------------------------------------
我認為著書者在敘事時,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讀起來很有意思。爪哇島上的王國興衰原因,和古代中國朝代更替的因素很相像,天災固然會造成人民痛苦,若執政者有能力預防,或做補救措施,天災對人的影響就能減輕,可悲的是,對上位者來說,爭權奪利比關切民間更具吸引力。
--------------------------------------------------------------------------------------------------------------------

室利佛逝簡介 ﹝資料來源:《東南亞史》,麥田出版,薩德賽 /《印尼‧赤道上的翡翠》,湯平山、許利平,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在印尼比較持久的王國中,室利佛逝或許是最古老的,其首都巴倫邦位在蘇門達臘東北部。


●海上霸主

        從大約第七到十三世紀之間,室利佛逝是區域裡最強大的海上強權,這是因為扶南王國滅亡而其後繼的真臘王國無力充當東西方廣泛貿易的有效中介者使然。這種情勢顯然為新興強權提供大好機會,可從優渥的國際貿易或者只是在群島西半部提供港口設施而獲得厚利。

        為了確保繁榮,室利佛逝建立一支強大艦隊,強迫過往船隻到其港口並且繳納稅費,為這種令人痛恨的強制措施樹下先例,日後葡萄牙與荷蘭沿襲舊規而推行到其他地方。為了執行這種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壟斷,室利佛逝控制麻六甲海峽與喀拉地峽一帶的戰略地區。

●海上策略

        室利佛逝支配中國\印度貿易線兩、三個世紀,幾乎不曾遭到挑戰。它採取高壓措施,強迫船隻使用他的港口設施並且支付高昂費用,考驗區域裡的商賈與君王的耐心。
--------------------------------------------------------------------------------------------------------------------
室利佛逝真是老謀深算,但它的做法雖然短期看似有利,長期下來總會招致怨恨,當大家的耐心都被磨光時,就會反抗,感覺有點像官逼民反。雖然它得了幾百年的利益,終究無法持久。

--------------------------------------------------------------------------------------------------------------------

●國際關係

        在第十世紀後期,東爪哇的馬打藍國君王率先提出挑戰。數十年後,西元1025年,南印度的卓拉國王對室利佛逝的海上霸權與壟斷揮出致命一擊。卓拉征服並且統治室利佛逝帝國的龐大地區,包括其港口里廓、吉打、杜馬西克,但只維持了二十年。因為卓拉的基地位在遙遠的南印度,政治控制的後勤補給頗為困難,到最後必然有利於室利佛逝。此外,室利佛逝承認卓拉的宗主權,並且承諾維持良好關係,顯然能夠迎合卓拉國王的要求。
--------------------------------------------------------------------------------------------------------------------
我認為室利佛逝委曲求全,導致日後的衰亡,讓我聯想到宋朝對外族的妥協、晚清對列強的唯唯諾諾,似乎一個政權對入侵者不夠強硬時,就容易被欺到頭上,不得不漸漸走向毀滅。
--------------------------------------------------------------------------------------------------------------------

 
●帝國範圍

        根據阿拉伯編年史家──蘇萊曼的記載,西元第九世紀中葉,室利佛逝帝國已經擴大到蘇門達臘全境、吉達、西爪哇。另一位阿拉伯遊客馬素迪於西元九九五年證實,他搭乘最快速的船隻環行室利佛逝全境,竟要花兩年時間。

●宗教文化﹝資料來源:《印尼‧赤道上的翡翠》,湯平山、許利平,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室利佛逝是宗教文化發達的國家,首都巨港為佛學重要的研究中心。中國在唐朝時期盛行佛教,為了學習和研究佛教,不少僧人前往印度取經。而這些僧人往往先到室利佛逝學習梵語和佛法後,再前往印度深造。

       室利佛逝王國文化發達,統治者曾徵調大批民工,經年累月地建造規模宏大的佛塔陵廟。在夏連特拉王朝時期,建立了著名的婆羅浮屠、卡拉森陵廟、門突陵廟等。其中以婆羅浮屠〈佛塔〉最聞名。

此照片即為婆羅浮屠。圖片來源:http://trip.byecity.com/article-4427.html

       婆羅浮屠的建築材料全都是大石塊,有些部份的石塊上刻著精美的浮雕,栩栩如生,描寫佛的史跡。這些雕刻反映了古代印尼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創造力。室利佛逝時期,還整理頒布了印尼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並把印度史詩《摩呵羅多》的一部份譯成爪哇散文,這是印尼最早的散文。



    中國古書的相關記載 ﹝資料來源:《印尼‧赤道上的翡翠》,湯平山、許利平,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自904年,中國古書改稱室利佛逝為三佛齊,這時三佛齊已成為強大的海上帝國。據南宋時人趙汝適所著《諸蕃誌》記載,三佛齊有十五屬地,這些屬地分佈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爪哇島以至柬埔寨等地。那裡的人民熟悉水陸戰,出外征戰時,由酋長統率,戰士英勇善戰。


        同時代的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中國印度的故事》一書中,也記述了三佛齊繁榮強盛的情況。他說,三佛齊疆域廣大,土地肥沃,村落相連,人煙稠密。

        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學者和歷史學家阿里‧麥斯歐迪在他撰寫的《黃金草原與珍貴寶藏》一書中則指出,三佛齊有眾多的居民和無數的軍隊,疆域遼闊,島嶼眾多,盛產樟腦、沉香、白檀、麝香、豆蔻、蓽澄果等,其國王擁有許多種類的香料和藥材。


      《新唐書》中說:“室利佛逝,過軍徒弄山二千里,地東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遠。有城十四,以二國分總,西曰郎婆露斯。”物產方面,則是提到:“多金、汞砂、龍腦……又有獸類野豚,角如山羊,肉味美……


龍腦是一種香科植物,可製成香料。


中文二   黃惠菁